郑州大庄瓷态竹木地板哪家好
垃圾投放亭的社区布局规划
按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标准》,投放亭服务半径不超过70米,居住区按每300户设置1处。布局需避开主导风向上风口,距住宅窗户不少于15米。人流量大的区域应设置分流通道,宽度不小于1.2米。新建小区要求同步规划垃圾房与投放亭的联动系统,实现"亭收集-房转运"无缝衔接。广州某社区实践显示,将投放亭与快递柜、便民座椅组合设置,可使居民使用率提升35%,违规投放减少62%。
原创 上海静安 上海静安
近,你在静安逛公园时,
有没有注意到垃圾桶悄悄升级了?
有的充满童趣、
画上了不同小动物的图案,
有的则是换上了崭新的银桶身……
虽然“颜值”各有特点,
但“内涵”却十分统一
——有了更精细化的分类!
日前
记者从区绿化市容获悉,为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促进静安区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工作向纵深发展,目前全区34个城市公园和口袋公园均已完成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收集容器配置工作,实现全区公园精细化分类全覆盖。
在2023年9个公园试点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根据《上海市持续优化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工作方案》《上海市道路、公共广场等废物箱配置导则(2023版)》和《上海市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样板区域建设工作要点》文件要求,区绿化市容对全区各公园开展调研排摸,按照精细化、化、便民化要求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将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收集容器推广到全区城市公园和口袋公园,共计投放88组精细化分类收集容器。
静安公园
99广中绿地
岭南公园
中兴公园
针对多年来市民游客们反映的垃圾桶造型“入镜煞风景”的问题,在外观设计上,的精细化分类收集容器与周边环境风格相符、观感和谐,并融入儿童友好、绿低碳等理念,在细节处传达对于生活垃圾分类新风尚的倡导。
根据公园的区域面积和地理位置,部分容器组合成并列式或分体式造型,造型别致,功能实用,成为绿荫丛中一抹亮眼的风景。
广中路绿地
音花园
锦绣花园
彭浦四季公园
知秋园
中环公园
更人性化的设计“藏在”异形投口的设计上,不仅更加醒目,也更方便市民游客准确投放,
彭浦公园
可回收物循环利用是国家全面实施节约战略、加快发展方式绿转型的重要举措,未来,静安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将进一步深化落实市、区两级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部署要求,持续探索新形势下可回收物精细化分类新举措,构建广泛的社会动员体系,不断提升市民群众对可回收物工作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为加快建设美丽上海、生态之城贡献“静安经验”和“静安样本”。
央视网消息:今年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6周年。这几年,上海对垃圾分类各环节进行智慧赋能,推进街镇“一网统管”分类场景应用,加快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全程智能化管理体系。
在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街道乐山六七村,垃圾箱房投用了3个月,居民一靠近,投放口便自动打开,进一步提升了投放垃圾的便民性。
智能化房还配备了降温系统,可以减少夏季垃圾的异味,而这四个探头就成为“探测”小包垃圾和干湿混投的“好帮手”,只要AI捕捉到违规画面,就会将信息推送至巡检系统的小程序和管理员手机上,以便物业、居委和管理员及时发现并纠正。
目前,像这样的非接触式智能垃圾箱房在上海多区试点推广投放,到今年年底,上海将完成居住区超2.1万个投放点的微更新、8000多个的专项更新、1100个小区(村)的提升、55个公共场所的精细化分类示范样板。
智能化管理 推动垃圾分类提质增效
从简陋箱房到智能化垃圾投放点,上海的垃圾分类更惠民、更智能。在徐汇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智慧大屏上的垃圾分类综合监管平台可以实现一体化综合管理。
智能监管模式把过去靠人工巡查、凭感觉判断变成了靠系统自动采集、用数据分析,这样一来,基层管理者可以更“有理有据”地对垃圾分类进行管理,提高监管效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减轻基层工作者的负担。
据上海市市容数据显示,今年1—5月,上海生活垃圾“三增一减”实效稳定,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927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2吨,湿垃圾日分出量8690吨,干垃圾日清运量17064吨。对比2019年上半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分别增长1.96倍、13.60倍;湿垃圾分出量增加59%,干垃圾清运量减少16.7%。
郑州大庄瓷态竹木地板哪家好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 [环境保护部号令]---------------------------------------环境保护部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委员会令 号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特制定《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现予公布,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1998年1月4日原国家环境保护、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公安部发布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发〔1998〕89号)同时废止。 环境保护部部长 周生贤 发展委主任 张 平 二○○八年六月六日主题词: 法规 危险废物 令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名录
一、垃圾可分为四大类:
1、可回收物:表示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垃圾,包括纸类、塑料、玻璃、织物和瓶罐等,用蓝垃圾容器收集。
2、有害垃圾:表示含有害物质,需要处理的垃圾,包括电池、灯管和日用化学品等,用红垃圾容器收集。
3、其它垃圾:表示分类以外的垃圾,用灰垃圾容器收集。
4、厨余垃圾:主要有米和面粉类食物残余、蔬菜、动植物油、肉骨等,从化学组成上,有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类和无机盐。不同颜的垃圾桶代表着分类垃圾,因此分类垃圾桶就这样被划分了。
二、垃圾分类的意义:
1、减少环境污染。由于我国垃圾没有进行分类处理,现代的垃圾含有化学物质,有的会导致人们发病率提升。如果通过填埋或者堆放处理垃圾,即使远离生活场所对垃圾进行填埋,并且采用了相应的隔离技术,也杜有害物质渗透,这些有害物质会随着地球的循环而进入到整个生态圈中,污染水源和土地,通过植物或者动物,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2、节省土地资源。我国目前垃圾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垃圾填埋,二是垃圾堆放,无论是哪一种,其实质都是将垃圾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仍然占有土地资源。就目前而言,垃圾填埋是简单也是方便的处理方式,但是对于未来的发展而言却是为不利的。一个国家的土地资源是固定的,中国人均土地是人均耕地土地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之下。填埋场都属于不可复场所,即填埋场不能够重新作为生活小区。如果将土地资源变成垃圾的处理地,那么就相当于慢性自杀,未来进行土地修复的费用就会很昂贵。
3、再生资源的利用。垃圾的产生是源于人们没有利用好资源,将自己不用的资源当成垃圾抛弃,这种废弃资源的方式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损失都是不可以估计的,垃圾一旦通过填埋或者焚烧的方式处理,想要重新利用就是为困难的。在垃圾处理之前,通过垃圾分类回收,就可以将垃圾变废为宝,如回收纸张能够保护森林,减少森林资源的浪费;回收果皮蔬菜等生物垃圾,就可以作为绿肥料,让土地能够更加肥沃。
4、提高民众价值观念。 垃圾分类是处理垃圾公害的佳解决方法和佳的出路。进行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的路径。垃圾分类能够使得民众学会节约资源、利用资源,养成良好的生活惯,提高个人的素质素养。一个人能够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惯,那么他也就会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在生活中注意资源的珍贵性,养成节约资源的惯。
三、垃圾如何分类:
四、垃圾分类的注意事项:
垃圾分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垃圾分类能够保护珍贵的土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问题,构建绿的社会环境,人们只有养成了垃圾分类的惯,在生活意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才能够不断的提升自我修养,从自身出发,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此外,垃圾分类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通过不断的进行垃圾回收利用的技术研究,实现垃圾的“变废为宝”。
7月12日至13日这个周末,一批由师生、亲子家庭和其他市民组成的“探险队”先后走进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馆(福田馆)和深圳市垃圾处理历史博物馆,开启他们的科普馆奇妙之旅。这也意味着,2025年深圳市“垃圾分类科普馆奇妙之旅”暑期低碳研学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深圳市“垃圾分类科普馆奇妙之旅”暑期低碳研学活动已连续开展3年,其依托全市垃圾分类科普馆及共建花园等实践基地制定研学路线、开展研学课程,旨在以“行走的课堂”形式,让市民朋友们在参观实践中深刻理解垃圾减量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
活动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主办,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各区(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承办,深圳市罗湖区小水滴中心协办,今年的活动将持续至8月31日。
开启减塑分类知识课堂全市课,解锁日常减塑“密码”
作为“垃圾分类科普馆奇妙之旅”首场活动,7月12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馆(福田馆)围绕“塑料”主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趣味十足的低碳研学活动,为学生和家长打开了一扇了解塑料垃圾处理全流程的窗口。
“塑料造成的污染,你知道多少?如何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活动现场,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主任、少先队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蒲公英工作委员会主任梁治宇,以模拟体验、互动问例分享等形式,为学生们开启了减塑分类知识课堂全市课,150余人现场观摩全市课。
为上好减塑分类知识课堂全市课,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开发了面向全市中小学生的减塑分类知识课件——《小选择,大未来》。该课件以图文、视频和数据分析等形式,对塑料的诞生、应用、造成的污染以及回收再生的价值进行了趣味科普,并以深圳近年来的减塑行动为例,探讨了“小选择,大未来”的命题,呼吁广大青少年积加入减塑行列,助力“山海捡塑绿美鲲鹏”宣传活动和塑料回收公益计划的进一步推广。
为提升青少年“减塑”意识,深化校外蒲公英少先队建设,后续深圳各区将以全市课为样板,依托蒲公英校外实践基地,积动员蒲公英少先队开展减塑分类知识课堂、奶盒回收、芬芬小课堂等形式多样的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社会实践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减塑分类知识课堂还将走进由深圳组织部、共青团深圳员会联合举办的2025年暑假“小小科学家”科学探索研学营,于7月14日至8月22日,在市党群服务中心举办的暑托班上开课。
学以用,践于行。活动现场,蒲公英少先队员们还分组体验了废塑料变成再生产品的制作流程,他们亲手实践,利用塑料瓶、奶茶杯、吸管等废塑料制作成了永生花、小夜灯、沙锤、排箫等创意作品。当天,科普馆内设置的塑料专场换享市集也热闹开张,学生们将自带的闲置塑料物品与其他人员交换,让闲置物品焕发新生。
探秘“宝藏”博物馆,穿越垃圾处理的前世今生
7月13日,“垃圾分类科普馆奇妙之旅”第二场低碳研学活动跟随“2025美丽深圳城管行——探寻‘圾’忆密码,‘童’行之旅”的步伐,走进了位于宝安区的深圳市垃圾处理历史博物馆。
该场馆是国内大的垃圾处理历史博物馆,馆内集历史展品、互动装置和大量垃圾处理历史资料于一身,以生动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在不同文明时期如何处理垃圾。走进场馆,仿佛穿越了时空,开启了一段关于垃圾与人类文明相伴相生的历史长卷。
当天,深圳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30组亲子家庭组成参观团,来到这里参与“展厅研学+微课堂+书吧参观”活动。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团循着时光脉络纵览了古今中外垃圾处理技术的迭代演进,“身临其境”体验了垃圾从收集、运输到处理的全流程。孩子们在互动装置前热情高涨,有的积参与垃圾分类投放,点亮希望的“蒲公英”;有的奋力踩踏单车,为寓意资源再生的“重生树”注入绿能量。在微课堂中,蒲公英讲师以趣味图文与典型案例解析垃圾分类知识体系,通过趣味问答、情景模拟,将复杂的分类逻辑转化为生活智慧,推动公众认知向深层认同跃升。